第五章 声音好安静
第五章 声音好安静
教学楼东边的会议室并不新,地板上有细碎的划痕,桌椅排列得一丝不苟。窗户没有全开,透进来的光被百叶窗裁成静默的条纹,落在宋知遥的肩头。她坐在靠近主位的位置,面前是一份刚打印好的流程表,纸张边缘还带着些微热气。 心理学沙龙的筹备会,是她最近这段时间的主轴之一。虽然她只是受邀担任圆桌主持,更多任务在平台策划团队和学院领导之间对接,但她依旧习惯性地将所有流程和时间表过了一遍,又多做了几份备用资料——一如她一贯的克制与谨慎。 窗外天色灰蒙,像是一场未落下的雨。 她翻着手里的页码,脑中却不自觉地浮现出那封邮件。 “路远工作室|R.Lu”。 是前一天下午收到的,署名清清楚楚,那串缩写像是一颗温热但持续灼烧的石子,落进她心底,一直没有沉底。 她盯着那封邮件的标题很久,指尖搁在触控板上,一动不动。好几次想点开,又止住。直到今天早上临出门前,她终于打开。 内容平实、礼貌、简洁,几乎没有任何情绪波动的痕迹: “知遥老师,您好。关于心理沙龙,我们团队在前期策划中参考了几位嘉宾的建议。我可能会到场旁听,视安排而定。 会场的人陆续多起来,气氛仍称不上热烈。平台那边来了两位项目策划,分别坐在主位和宋知遥斜对面,边寒暄边翻看资料。另一边是学院相关的项目老师,有人认识她,点头时礼貌又克制。 讨论从最常规的环节确认开始。流程是否调整、预设的主题互动顺序、每位嘉宾的时间控制,甚至备用方案如何安排。 “我建议互动部分的节奏不要太密集,受访者如果出现明显的情绪反应,需要预留恢复空间。”宋知遥的语调不高,但字字清晰,“尤其是第二位来访者的经历偏私人,结构化会显得机械。” 平台策划点点头:“对,我们想让沙龙保持温度,而不是一场采访。” 这句话像是恰到好处地回应了她的担忧。她没再多说什么,只是用笔在流程表上做了个小记号。 这时,有人提到:“对了,路远那边……她可能会过来吧?” 提问者语气轻描淡写,像是不经意一提。 但宋知遥心里却像被什么轻轻拨动了一下。 没有人看她,没人特意提她的名字,但那一瞬间,她听见了自己翻页的声音,稍显突兀地响了一下。她迅速抬头,神情如常:“目前没有确定的消息,如果她来,我会留意时间。” 对面那人点头,说了句“也没准就是过来看看氛围”。 “也好。”宋知遥微笑,重新低头,继续翻页。动作自然,像什么都没有发生。 会议持续了近两个小时,确认流程、时间分配,讨论环节的细节反复斟酌,所有人都在克制中维持着专业的节奏。 窗外的光线变得暗淡,灰蒙蒙的天空仿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,雨滴终于缓缓滑落,敲打着窗棂。 筹备会结束后,宋知遥没有立刻离开会议室,而是坐在桌前,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,脑海里反复演练着今天下午的沙龙流程。 低头看了眼手机,时间还早,下午三点的沙龙还有几个小时。 收到季昭的微信:“下午沙龙加油,别太紧张。” 她回了一朵玫瑰加一个爱心。 下午两点半,教学楼外的人流渐渐多了起来。宋知遥早早来到沙龙现场,地点设在学院多功能厅,空间不大,却布置得温馨而富有生活感。 白色的窗帘半掩着,透出柔和的自然光。几排椅子围成半圆,中间摆放着一张圆桌,桌面上整齐放着笔记本、水杯和几份资料。 主持人宋知遥身穿一件浅灰色的针织衫,黑色长裤,简单干练。她的神情平静,仿佛这一切都在她掌控之中。 工作人员忙碌地调整麦克风和投影设备,氛围虽紧张却不失温暖。 三点整,沙龙正式开始。 宋知遥站起身,清了清嗓子,目光扫视着在座的每一个人。 “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心理沙龙。我是宋知遥,负责主持本次活动。” 她声音温和,语速适中。 “今天,我们将围绕‘个人成长与情绪管理’展开交流,希望大家能在这里找到共鸣,也期待听到各位的真诚分享。” 气氛缓缓打开,几位嘉宾按顺序介绍了自己。 轮到第二位来访者时,现场气氛微微凝重,她的经历确实更为私人和细腻,偶尔会停顿,眼中泛起隐隐的泪光。 宋知遥观察着她的情绪变化,适时引导话题转换,给她留出足够的空间恢复。 一旁的策划人员也轻声交换着笔记,确保流程顺利。 时间一点点流逝,交流逐渐深入,参与者们渐渐放松,气氛变得温暖而真实。 当沙龙进入尾声时,外头的雨已经停了。窗帘没完全拉上,暮色顺着缝隙慢慢渗进来,把整个多功能厅染上了一层柔和的灰蓝。 宋知遥坐在圆桌一侧,做着结束前的总结发言。她的语调依旧平稳克制,话语却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温柔。 “今天的分享让我想到,我们每个人的情绪都有它自己的节奏,有时急,有时缓。感谢大家愿意把这些片段放在我们面前。”她微微一笑,眼神在众人脸上停留一瞬,“希望今晚,大家能带着一点轻松离开。” 现场响起一阵掌声,轻而真诚。 沙龙结束后,参与者陆续离开。几位嘉宾留下来打了几句招呼,平台策划人员也在一旁收拾材料。宋知遥站在原地,把桌上的纸张一一理好。她动作不快,但很专注,像是借着这个过程让自己的情绪慢慢沉下来。 有人来和她告别,她一一回应,微笑、点头,话不多,却让人感到安定。 宋知遥站在窗边,手里握着手机,屏幕还停留在主办方的微信群界面。消息未读数在沙龙进行时悄悄攀升,像细小但持续的涌动。 她点开。 【R.Lu工作室|实习-Jessy】: 今天氛围真的很好,参与者很真诚,流程也流畅~我们学习了不少,谢谢大家的筹备! 【平台项目助理-周闻】: 宋老师控场很稳,几个情绪点引导得刚刚好,后期可以剪一个宣传视频吗? 【学院-杜老师】: 沙龙质量很高,形式比上次更成熟了。感谢各位配合! 【R.Lu工作室|实习-Jessy】: (小声问一句,路导今天没来,是临时改行程了吗?) 那条消息只留了一会儿,随后被撤回了。她眼睁睁地看着对方的头像从屏幕上闪了一下,又迅速归于沉寂。 群里安静了几秒,仿佛大家都默认了“这位工作室主理人最终没有现身”的事实,又或者,没人愿意多说。 她指尖滑动,划到更早一点的对话。 【R.Lu工作室|L】: 今日不一定能赶上,临时有外拍场地调整。如能成行,会提前通知。 落款是“L”。没署全名,只一个字母,却比任何全名都更具指向性。 那是她今天上午出门前看到的消息。那时她没回复,只是在手机上停顿了几秒,然后锁屏、装进口袋,像是把某个声音合上了。 宋知遥盯着手机出神,直到一阵收拾器材的声音传来。她回头,场务正蹲在一旁收音麦的电缆。 她将手机放回口袋,慢慢走回桌边,把剩下的资料一页页归拢进文件夹。手指触到纸张的边角,有一瞬间的迟滞——她仿佛又看到了那封邮件标题——‘R.Lu’。 她没再继续看群消息。 只是低头,顺手拿起圆桌上的保温杯,喝了一口早就凉掉的温水。 灯光打在她发梢,柔和安静,像什么都不曾打扰她,又像有什么已悄然开始改变。 云散得还不够干净,月光若有若无。手机震动了一下,她低头,是季昭。 【读一本恬静的书】:楼下,饿,火锅 【没关系】:[捂脸]某人案子可以输,人不能饿。 【读一本恬静的书】:[大拇指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