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点小说 - 经典小说 - 旦那(父女/完结增订版)在线阅读 - 后记

后记

    

后记



    这篇文的创作开始于2019年,至今年年初最后一次比较大的修订完成,历时六年,的确是曲折不易。认真地写一篇小记也算对自己这六年有所交代。

    先从读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聊起,关于这篇文写了什么。

    如果用几个标签来简洁地回答,我会说:婚后生活,男生子,下克上,水仙。好像每个标签都确切,又不怎么确切。比如男生子,较真的读者大概不会认可这点,这又不是奇幻小说,女主明明是mama生的。

    与其说它讲了一个完整的“故事”,不如说它讲述了一段首尾敞开的生活,两位主角人生转折的一年。故而文章虽然大体按时间先后展开,观感依旧很“先锋小说”,充满荒诞叙事、隐喻、互文以及对感官、精神性乃至超越性的探讨。它并非像真正的生活那样散漫无绪,每一章都有精心布局过的主题和结构,内涵也远远超出表面限定的“一年”,等待读者朋友们探索。

    再聊聊两位主角,钤与杳。文章里称呼她们都是单字,也姑且算是继承“先锋文学”的做法。一个人的全名,姓什么名什么,自然就带有强烈的社会性含义,是出现在别人面前时的正式称呼。以单字来称呼则是反过来将这种社会性剥除掉,变成零余的、孤单的人。为什么会变成这样,书中已有解答。

    她们相互都是“另一个自己”,但又永远无法成为对方,越靠近,越是可望不可即。正文是杳的视角,包括第五章也是,所以更多时候看到的是钤,毕竟文章的标题“旦那”就是指他。但钤同时也是在她面前破碎的镜子,他怎么样,都是她的投射,她所欲求的模样。反过来也是,杳无时无刻不在受钤的影响。这是文章的一处诡计,就像在现实中,两面镜子相对着摆放,镜面中会像套娃一样出现无数的倒影,镜中镜。

    讲到这里似乎不得不进一步谈及伦理,夫妻关系。之所以说“夫妻关系”,因为钤是会像当父亲一样当丈夫的男人。但“女儿”这个称呼在他心里更柔软、更特别,他更愿意当杳是女儿。这个问题对他来说很“简单”(男人特有的简单)。

    对杳就扭曲得多。她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痛苦地发现自己“爱”这个男人,“爱”中又沾满杂质,有性冲动,有依恋,有求不得的执迷,有对感情的计算……总之不是“纯爱”。初恋超出她所能掌握的复杂,在十八岁不得不有二十八岁甚至更成熟的心智,是野心,是不幸,见仁见智。嫦娥应悔偷灵药,这回轮到杳了。但要说觊觎不属于自己的感情,钤也未尝不是。

    归结起来大概是说,在两个人复杂的感情中,狭义的爱情很不起眼,像日光照射下微弱的灯光。但爱情的确存在。有时像一闪而过的幽灵,当她们不死心想将它找出来,却会发现它脆弱不堪,那些杂质仿佛都是为守护“爱”而存在。

    正文关于“爱”的部分则经常围绕着爱、怀孕、小孩的三角平衡展开。第五章是钤在极度痛苦的境况中生出了“爱”(双关的含义,既是指感情的“爱”,也是指小名叫“爱”的杳),也就是我所说的男生子,在精神的层面,钤让一个概念的小孩变成了现实。

    再是横跨全文,杳一直感觉到自己对钤的“爱”在催生某种变化,或是创造出新的东西,但又暂时摸不清踪迹,也不知是好是坏。“怀孕”表达的就是这种处在变动之中的朦胧感觉。“小孩”是必将降临的结果,在这里我用了近似于现代哲学探讨“死”的方式来处理它,“死”也是一个必将降临的结果,对于活着的人却永远未知。

    因为不是真的怀孕,“小孩”是不会生出来的小孩,所以成为划定边界的大他者。这句话有点抽象,我换个通俗的表达,就是说,如果她们真的有了一个孩子,生活也就真的颠覆了,她们只会在跨越这道界限的情形下生活。

    提到他者,提到边界,都是有空间感的概念,或许可以进一步问,边界位于生活的何处?那要回到最初的地方,小孩就是杳,边界也是她自身,两个表达跟文中说杳是他的爱神是一个意思。虽然也有点抽象,但文中已有展开,我不再做画蛇添足的解释了。

    经历了上面的探讨,我们也可以回到最初的问题,这篇文到底在讲什么?是女性视角下的精神分析。不过由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体系没有给女性留出话语,他对女性的见解充满幼稚、可笑的偏见,更准确地说,这篇文是借用了精神分析中的“俄狄浦斯情结”(即弑父娶母)话语,并全盘重构的版本。

    讲到这里,所有的话似乎都在说:这是一篇很奇怪的文,作者自己都觉得很奇怪。但它最终的呈现就是正经的文学。可能为准确地表达出复杂的感情,玩了很多花里胡哨的技巧,但都还在文学的范畴之内。

    最后想说:我很喜欢这篇文,希望你也能喜欢!

    春于二〇二五年五月二十一日。